目标变结果,当责领导力

案例合集

Future Vision
post-img

“当责”,是负责吗?

当责,不只是负责,是要完成“自己承诺的事”,为最终成果负起责任,就算有不可抗力的意外,也不能摆出“我责任已尽”的态度,依旧要说明原因、提出解释、设法解决,让推拖到此为止。


01

把事做完,还要做好

解释“当责”的概念,很容易愈说愈抽象,不过如果从实际的情境切入,大概很快就能体会何谓“负起当责”的人,又与“没有当责”的人有何不同?

举例说明:某主管将一需要寄出的信件交予A和B

A:在接获主管指示将某份文件寄出后后,A并没有随手就将文件放入信封、贴上邮票,然后寄出给对方,而是立即询问主管:“这是否为急件?”“要叫快递吗?”等到文件送出后,再与收件人确认是否收到。

B:至于B,又是如何呢?他很“负责地”即刻把文件塞入信封,贴上邮票,投进邮筒,而后便没有了下文。

日后当主管发现对方尚未收到文件,前来询问时,他会说:“我已经寄出去啦!”“你又没说要用快递寄送!”“是邮局把信寄丢了,又不是我的错!”

“又不是我的错!”“这怎么能怪我!”“该做的事我都做了!”……你在职场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吗?又或者你自己会说出这样的话吗?

老是将错误、责任归咎于旁人者,岂止一般工作者而已,即使是要承担起经营责任的高阶主管,也经常是食指指向他人,或是双手一摊,表示毫不知情。


02

当责路径:正视现状

对你而言,“当责”或许是个陌生的字眼,但是将其与解的问题相关联,你一定非常能够理解。


许多列名《财星》500的大企业,纷纷将“当责”列入企业的使命或价值观中;《哈佛商业评论》前总编辑史东直言:“当责”将成为未来10年的热门用语;谷歌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则说:“当责”是最新管理理念的全方位视角。

以微软为例,“accountability”就是该公司六大价值观之一,其定义如下:


“accountability”是说到做到,并且为所做的承诺担起责任。每当承诺要完成某件事,那件事就会被完成。


信任就是如此建立起来的,不只是对同事、员工如此,对顾客、事业伙伴与股东也是如此。

有时候,难以预料的事情发生,导致承诺的事情无法兑现。但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,还是有accountable的方式可以做出因应:诚实、对于发生了什么状况做出解释。


这么做的目的不是为了捍卫自己,而是为了维系关系,找出解决方案,把事情做对、做好。


由此可见,当责是要完成“自己承诺要完成的事情”,也就是为“最终成果”负起“完全责任”。


就算有“出乎意料、超出自己掌控”的因素发生,导致成果无法达成,也不能摆出一副“我责任已了”“这一切不是我能控制的”“是天要亡我”“我运气真不好”的态度,依旧要应用当责:正视现状,并且设法解决问题。


所以,当责并不是“唯成果是问”或是“不择手段非交出成果来”,而是一种工作者是如何看待自己对自己与他人所许下的承诺。


凡是重承诺的人,就会“想尽办法”达成任务,而非“用遍借口”推诿塞责;即使最终未能使命必达,也不会逃避推託,把责任都归罪到别人身上,而是会积极地构思补救之道。


03

逃出困局循环

当责的精神令人满意、甚至感动,而无法当责的态度,则往往令人恨得牙痒痒的,但偏偏自己有时候又难免有类似反应。

无论身处大企业、小公司或单纯自己开家小吃店,如果你经常脱口而出“不关我的事”“是别人的错”,甚至是“为什么某某人工作老是出状况,害我被骂”“为什么我运气这么差”“老板怎么可以这么不公平”,那么你很可能陷入了“困局循环”中。

所谓的“困局循环”正是当责的反面,每当你落入了“被害情结”,就只会跟其他成员相互指责、踢皮球、打太极拳、寻找代罪羔羊。


04

建立当责文化

当今的管理工具多如繁花,多数是由外在理性科学的角度出发,制定出应遵守的规范,“当责”的管理概念,则是回归人的价值观,是一种由人类内心所产生的信念。

当责是一种价值观的改变一个人很难自觉而去当责,因而需要借助于文化的力量。


如果组织中每一个人都能从“找借口”转移到“找结果”,每一个人都练习把自己的责任往外扩张一些,那么无论是个人或企业,都能在市场中找到难以取代的优势。

“The Buck Stops Here!”是美国总统哈利‧杜鲁门(Harry Truman)的名言,意思是“责任推拖,到此为止”。


即使众人都对政事推卸责任、互踢皮球,但是到了他身上,就无可推卸,他会全然负起决策成败的责任。


同样地,在一个充分落实“当责”文化的组织中,每个人都很清楚:“有当责的人会责怪谁?谁都不怪,甚至包括自己在内。”